北京文博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各族人民的智慧凝結成寶貴的文化財富。文物,不僅是燦爛文明的稀世物證,更是中國文化之魂,民族精神之根。
在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文物賦彩全面小康”為主題,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數字化時代的當今,各行各業都在發生全面而深刻的“數字變革”,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也因為數字化科技的介入,得以跳出博物館櫥窗,以全新的形式煥發生命力,讓人們越來越“觸手可及”。
將近十年前,絲路視覺就開始涉足文物數字化的業務,先后為樂山大佛、成都永陵、乾隆南巡圖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了形式多元的文物數字化復原。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看看絲路視覺怎么讓文物“活”起來吧!
乾隆南巡圖
The Qianlong Emperors Southern Inspection Tour Scroll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浩如煙海的藏品中,《乾隆南巡圖》紙本稱得上是國寶級的書畫珍品。
《乾隆南巡圖》描繪了清高宗弘歷奉母崇慶皇太后鑾輿“巡幸江浙”南巡之旅的情景,分為十二卷,總長度達到154.17米。
畫作由宮廷畫師徐揚執筆,以中國繪畫傳統的散點透視法來描繪南巡沿途風光,畫景繁多,移步換景。融合了西方繪畫風格的寫實技法、紀實性的場景描摹,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后世研究清朝鼎盛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風貌提供了豐富翔實的素材。
其中,第十二卷《回鑾紫禁城》由絲路視覺以忠于原作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數字復原,通過三維建模和后期合成,制作立體動態影像,在國家博物館長30米、高4米的巨幕展播。
畫卷影像中,浩浩蕩蕩的隊伍從天安門走向午門進入紫禁城,乾隆皇帝前呼后擁,路邊儀仗鮮明整齊,站在護城河岸邊一直排列到宮門口,場景恢弘威嚴。
樂山大佛
Leshan Giant Buddha
樂山大佛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湍急的匯流處,臨峭壁而建,通高71米,享有“世界第一坐佛”的美譽,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唐開元元年(公元七百一十三年),海通禪師為減殺三江兇猛的水勢,以佛力佑護眾生而發起樂山大佛的建造,歷時90年方建成。大佛臨江危坐,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體態勻稱,神勢肅穆,具有盛唐佛像的典型特征。
絲路視覺出品的樂山大佛數字影片據史料對樂山大佛的建造過程進行了復原。影片中,實景拍攝與三維動畫制作相結合。大佛的面部刻畫,肉髻鑲嵌,到身軀修建,細部雕琢,丹蒦涂抹等細節,都以角色動畫一一體現,明末毀于戰亂的天寧閣的建筑形態也得到了三維重現。
成都永陵
The Royal Tomb of Wang Jian
永陵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也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享有我國皇陵考古里一個“唯一”,一個“首次”:我國目前所知唯一一座將墓室修建于地表之上的皇帝陵墓,國內考古學界首次采用現代考古方法進行發掘的皇陵。
永陵墓冢呈半球形,高約15米、直徑80余米。內部分前、中、后三室,中室設須彌坐式棺床,放置棺槨,后室設石床,上置王建石像。獨特堅固的陵墓建筑,精美的石刻藝術和珍貴的出土文物是成都永陵的三大特色。
絲路視覺三維動畫制作團隊從古代陵墓建筑學角度復現永陵建筑結構與修建全過程:開坑筑基,起券構室,青磚護拱,覆土夯實,砌石???。特殊的紅砂巖縱列式護拱結構,讓陵墓歷經千年剝蝕仍固若金湯。
絲路視覺還以三維動畫再創作,講述了墓內精美絕倫的石刻二十四樂伎“背后的故事”,還原唐末五代時期宮廷樂舞的演奏場景。
隨著大屏幕上氣勢宏偉的宮殿大門緩緩開啟,鏡頭一路延伸,前蜀內宮顯現于永陵地宮中,石棺上的二十四樂伎緩緩幻化成真人。22位樂伎分立兩側,持各類樂器盤坐奏樂,2位舞伎居于中央,隨樂聲翩翩而舞,讓人如同身臨其境。
一件件恢弘壯觀、精妙考究的文物,是先人用生命體悟、以智慧創造的果實。當文化遺產隨著時間被傳承,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地得到新的詮釋,它將歷久彌堅,常盛常新,煥發新的生命力。
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的數字科技,絲路視覺讓深宮里的文物、曠野上的遺跡、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帶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我們將繼續前行,請期待我們的更多作品!